警惕大數據“殺熟”又“殺富”
2021-05-28 14:51 來源:法人雜志 作者:銀昕

  “我和同事住在同一個小區(qū),如果不考慮拼車,各自打車回家的話,他總能叫到比我便宜的車?!?月28日,接受采訪的“碼農”小李對《法人》記者說。

  小李家住北京北五環(huán)外回龍觀社區(qū),工作在海淀區(qū)西北五環(huán)外后廠村。最近,他發(fā)覺被某打車平臺“殺熟”了。讓小李疑惑的是,他在該打車平臺上的會員等級高于他的同事,但平臺給他的同事派發(fā)的優(yōu)惠券金額更大。

  2月7日,《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》(以下簡稱“指南”)將大數據殺熟寫入了“差別對待”這一條里。該指南要求,平臺不得基于大數據和算法,根據交易相對人的支付能力、消費偏好、使用習慣等,實行差異性交易價格或其他交易條件。

  然而,一些平臺認為,現行規(guī)定對大數據殺熟的表述還不夠具體。某出行平臺一名負責人對記者表示,對非活躍用戶發(fā)放抵扣金額更高的優(yōu)惠券,給予更大的優(yōu)惠激勵,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運營手段。但在活躍用戶看來,他們就是“被殺熟”了。

  “究竟如何定義殺熟的邊界,我們希望看到更多的細則?!鄙鲜鋈耸空f。

  用戶如何被困在算法里

  小馬是某商業(yè)銀行一項目負責人,平日里經常與算法工程師打交道,對算法有一定了解。他告訴記者,大數據殺熟是平臺追逐利益最大化的一件利器,雖然近年來才受到重視,其實已經存在了很久。從2014年起,各網絡零售巨頭都在打“千人千面”的概念,也就是針對每個用戶定制個性化的推薦頁。

  “算法在掌握人們行為習慣的同時,自然被賦予了殺熟的能力?!毙●R稱,“殺熟”的前提是“熟”,“千人千面”意味著算法在盡一切可能捕捉用戶的行為記錄。算法設定價格的原則有兩個:單筆訂單利潤最大和轉化率最高。根據這個邏輯,非活躍用戶比活躍用戶接到更大金額優(yōu)惠券的情況,就很好理解了。這是平臺將非活躍用戶轉為較活躍用戶的一個手段。

  據記者了解,在算法世界里,以不同標簽將消費者“演繹”為各種抽象虛擬形象,為了不“惹毛”消費者,又盡可能地攫取高利潤,“價格敏感度”標簽尤為關鍵。當算法確定該消費者對價格不敏感時,就會為其制定較高價格。關于算法的“小九九”是:多收點錢沒什么,最終還是會買的。一旦遇上價格敏感型消費者,算法會很“識相”地降價。

  其實,“價格敏感度”判斷遠沒有人們想象得那么復雜。小馬告訴記者,平臺會跟蹤用戶的行為記錄,如果用戶曾對某品類商品反復比對,大概率會是貨比三家的價格敏感型用戶。如果用戶比價過程很簡短或幾乎不比價,算法就認定其為價格不敏感用戶。

  小馬介紹,用戶購買過程中不經意間的出手闊綽、雷厲風行,都被算法“看”在眼里,“記”在心上,隨時準備“宰一刀”。另外,用戶的瀏覽習慣也會成為算法“殺熟”的依據。比如,年輕男性瀏覽球鞋、運動器具更多些,瀏覽服裝和飾品會更少些,其對運動品牌價格就會更加熟悉,但對服裝和飾品價格一般沒什么概念。當用戶瀏覽平時不??吹钠奉悤r,優(yōu)先被推薦的是價格更高商品。瀏覽經常關注的品類時,算法會把性價比當作推薦的首要指標。

  美國布蘭戴斯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Benjamin Shiller曾做過一項基于視頻網站Netflix(一家會員訂閱制的流媒體播放平臺)的調查,發(fā)現Netflix基于傳統(tǒng)人口統(tǒng)計資料的方式只能增加3%的利潤,但基于機器學習技術,通過對用戶行為記錄的研究來估算用戶對價格的最高承受度,能提高14.55%的利潤。

  在強大商業(yè)利益驅動下,算法像獵豹一樣緊盯所有人,人們的一切行為記錄,都在為算法的下一步行動提供依據。即便算法不小心“惹毛”了用戶,平臺會以各種手段安撫(賠禮道歉、送代金券等),這一切都被算法看在眼里,它會在下一個更有利的時機再次出手,直至用戶失去耐心。

  “被殺熟”察覺易,取證難

  對于互聯(lián)網公司而言,算法是最核心的商業(yè)秘密,也是公司最高級別保護對象,大數據殺熟的隱蔽性由此而來。

  “取證太難了。商家總有各種理由,來說明他們的行為是一種運營策略。他們會說,這些價格的產生機制很復雜,不是我們眼前的那些變量能決定的……”一位法律工作者告訴記者。學法律的他,都覺得維權難,可見一般用戶在算法面前是多么無力。

  首先,很難判定平臺在定價過程中是否存在主觀惡意。北京郵電大學經濟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曾劍秋對記者表示,大數據是技術潮流,商家以技術手段獲利,“殺熟”一詞的背后,存在明顯的主觀惡意。“比如,專門挑老實人欺負,專門對有剛需的用戶出高價。但在網絡交易中,要想證明這些主觀惡意,很難取證?!痹鴦η镎f。

  其次,平臺會以運營策略作擋箭牌。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告訴記者,大數據“殺熟”取證難的原因,最關鍵一點不在于算法的隱蔽性,而在于平臺的營銷策略,即同路不同價,或同品不同價。

  “如果我們留心就會發(fā)現,原價都是相同的,但平臺給不同用戶的優(yōu)惠券金額不同,實質上是對不同用戶的優(yōu)惠力度不同。”朱巍認為,這說明商家已經讓利了,只是給的優(yōu)惠不同,在司法上不構成價格歧視。按照現有證據去打官司,肯定打不贏。如果監(jiān)管部門對商家讓利幅度不同進行執(zhí)法的話,會影響商家讓利總額,一旦整體優(yōu)惠幅度下降,吃虧的還是消費者。”

  值得注意的是,2020年10月,文化和旅游部制定的《在線旅游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規(guī)定》(以下簡稱“暫行規(guī)定”),在明確禁止大數據殺熟之后,精明的商家開始在APP上對用戶公布服務或商品原價。而原價基本都藏在十幾頁甚至幾十頁之后的末尾部分,用戶很少能耐心瀏覽到那一頁,但商家借此規(guī)避了法律責任。

  將算法擺在陽光下運行

  短期內,抑制大數據殺熟的可行辦法是什么呢?朱巍對此認為,應使市場充分競爭。如果算法對不同用戶定價不同,用戶至少也要有“用腳投票”、在不同平臺之間貨比三家的權利。當用戶被一家平臺的算法“殺”得快要“熟透了”之后,至少還可以選擇其他平臺;或者,干脆在多家平臺間游走,選擇最優(yōu)價格。

  有業(yè)內人士認為,相比上述指南和只針對旅游產業(yè)的暫行規(guī)定,最切實有效的行動是要求平臺公開算法運行機制,解釋其價格形成的來龍去脈,而不再以商業(yè)秘密為由,躲在暗處,對消費者“放箭”。

  “算法不是神秘的黑箱,所有價格生成都是一個個參數計算之后的結果,應當建立起一套機制,平臺必須向對價格有異議的用戶說明,該用戶被收取的價格是怎么形成的,依據是什么?”朱巍對記者表示,只有將算法擺在“陽光”下運行,“殺熟”現象才有可能被逆轉。

  另外,對大數據“殺熟”行為的判定細則和定義邊界,也是業(yè)內人士的關注焦點。采訪中,上述某出行平臺負責人所稱的“為非活躍用戶提供更大力度優(yōu)惠券”的做法,在指南中似乎有跡可循。指南規(guī)定,對新用戶進行促銷優(yōu)惠的行為不算“殺熟”,這意味著可以用大于老用戶的優(yōu)惠力度來拉新客。然而,非活躍用戶不是新客,而是早就成為平臺會員、但活躍度不高的用戶,這類用戶是否可與新客受到同等待遇?

  此外,什么樣的客戶能被稱為“新客”?是一個月內還是三個月內?這些都亟待一套更詳細更完整的具體規(guī)定,使執(zhí)法部門有法可依。


  (責編 王茜 美編 劉曉瑩)


編輯:王思含